不育治療的醫保報銷範圍因地區和政策而異,且通常僅部分覆蓋特定項目。以台灣健保為例,2023年針對人工生殖技術(如試管嬰兒IVF)的補助方案,40歲以下女性最多可申請6次補助,每次最高補助3.3萬元新台幣(約占單次IVF總費用15-20萬元的16.5%-22%),但藥物(如促排卵針劑)自費比例仍高達70%(單週期藥費約4-8萬元)。香港公立醫院則僅限符合「醫學必要」條件(如輸卵管阻塞)的夫婦可獲部分補貼,IVF週期費用約8-12萬港幣,醫保報銷上限為5萬港幣(41.7%-62.5%),但輪候時間長達18-24個月。
中國大陸部分省市自2022年起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試點,如北京對「胚胎移植術」定點報銷70%(原價1.2-1.8萬元人民幣,自費降至0.36-0.54萬元),但取卵術、胚胎冷凍等項目仍全自費,單週期總自費約3-5萬元(報銷前為4-6萬元)。美國商業保險覆蓋率較高,但差異顯著:加州《生育平等法案》要求保險公司覆蓋IVF,但自付額(Deductible)仍可能達5,000-10,000美元(總費用1.5-2.5萬美元),而聯邦醫療保險(Medicare)則完全不涵蓋不育治療。
歐洲國家政策較為寬鬆。英國國民保健署(NHS)為符合條件的夫婦提供1-3次免費IVF(35-42歲女性成功率約20-25%),但等待期長達1-3年,私人診所單次費用約5,000-8,000英鎊(自費率100%)。法國則將IVF納入醫保,報銷70-100%(依年齡和療程次數),40歲以下女性最多6次,但需自付激素藥物(約1,000-2,000歐元/週期)。
商業補充保險填補部分缺口。台灣人壽「好孕成家」專案提供30萬元生育保障,涵蓋IVF手術費的50%(上限15萬元),但排除冷凍胚胎等項目。美國Progyny等生育保險計劃可降低自費比例至10-20%,但雇主合作計畫覆蓋率僅35%(2023年美世諮詢數據)。
政策動態影響報銷比例。日本2022年修訂《生殖補助醫療法案》,將IVF補貼上限提高至30萬日圓/次(原15萬日圓),40-43歲女性最多3次,但僅覆蓋約30%總費用(單次平均70萬日圓)。新加坡2023年擴大MediSave使用範圍,允許提款8,000新幣用於IVF(原6,000新幣),但僅限公立機構(如KK醫院),私立診所費用仍高達1.2-2萬新幣。
患者實際負擔仍高。據國際生育協會(IFFS)2023年報告,全球僅14%國家將IVF全額納入公共醫保,且自費中位數為5,000美元/週期,3次成功率(活產率)約65-70%,累計支出可能達1.5-2萬美元。台灣某生殖中心統計顯示,2022年患者自費支出占總治療費用的78%,僅22%透過健保或補助覆蓋,反映不育治療的經濟門檻仍高。